發布時間:2022-1-28 分類: 電商動態
21日,一些泛亞融資項目,即凍結現金合約的受害者,聚集在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駐北京大樓外,抗議泛亞“欺詐”行為,并詢問相關問題。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各部門進行徹底調查。這場著名的徑流危機已經發酵了好幾個月。在此之前,抗議集會在昆明,上海靜安區等地舉行,現在在北京。由于涉嫌拒絕支付高達430億元人民幣,涉及20個省份地區的220,000名投資者,因此緩解這場危機顯然很困難。
泛亞有色金屬投資交易所成立于2011年,采用正式程序,但通過孫金寶的網上融資,顯然存在法律合規漏洞。它聲稱年化利率可高達13%。如此高的回報率必然與高風險相關,但其宣傳是有保障的,零風險,高收入和便利的贖回。
除泛亞運營和政府監管問題外,投資者的貪婪和無辜也是危機的重要原因。泛亞承諾的高回報是“過時”的“現有存款”的荒謬,這有點像“非法籌款”,“地下錢房”,但問題是監管機構沒有阻止它及時。普通投資者失去了興趣,至少失去了警惕。
中國基層社會多次發生“私人籌款”引發的“擁擠危機”。事實上,參與各種“眾籌”的人遠沒有投資者對信息對稱性的保護。洞察危機的臨近。對于他們來說,危機前往往沒有任何警告,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就很難翻轉。
但參與者的“記憶”似乎比虧錢的散戶投資者更糟糕。在這方面,無論政府承擔多少責任,這些參與者的人性弱點仍值得指出。并且非常重要的是,在股市崩盤中,決勝危機的受害者不如散戶投資者寬容。金融業的大多數集體活動都是由于破敗的危機造成的。
泛亞爆發危機正在加劇,其決議必須依法進行。政府應盡可能向緩解方向推進事態,以盡量減少投資者的損失。把公眾投資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應該是善后的第一原則。
對于無法彌補的部分損失,有必要嚴格依法澄清責任。除了調查法律責任人之外,確定誰將賠償投資者的損失必須是合法有效的裁決。法律正義并不意味著輿論的歡呼。在這個時候,法律應該比輿論強。
當公司的非法操作和投資者的警惕性相對明顯時,泛亞的大賬戶不應由國家支付。雖然有些投資者對社會的正常秩序表示不滿,但政府不應在原則問題上妥協。泛亞的東西不需要以低調的方式處理。應該對其進行全面報道和分析,為未來的投資者帶來靈感。
希望泛亞危機能夠以某種方式扭轉局面,為希望投資者帶來減少損失的希望。但這種黑暗的花朵不會有,這取決于杠桿或運氣,似乎很難說。